时间:2021-06-21 11:02:23 来源:互联网作者:boy点击:
翻翻儿童绘本,表达父子亲密关系的书总是令人心生感动。但要说到带娃的不易,现实中流行的话题又是“丧偶式育儿”,批判爸爸对育儿工作袖手旁观的声音似乎远多于对爸爸的赞颂。在新京报小童书微信群里,偶尔有爸爸跳出来说话,就会有妈妈出来对“别人家的爸爸”投以羡慕。如果谁再把话题往下接一接,很快群风可能会演变成一场对爸爸的讨伐。
观察爸爸育儿,会发现他们与妈妈的方式很不相同,母性会驱使妈妈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想把自己变成各个领域的超人,而爸爸则擅长带孩子进入自己的世界里,把他们感知到的现实讲给孩子听。妈妈的唠唠叨叨,爸爸可能就是寥寥几句话。
这个父亲节,我们不妨换个视角,来细看一下爸爸的育儿思路。我们联系到了三位普通的爸爸,他们分别是下文采访中的刘爸、熊猫爸爸和蚂蚁。
他们学历各有高低,人生履历和育儿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但采访中能发现他们有一些共同点:他们不因育儿书里的说教就怀疑自己的育儿能力;他们都有清晰的自我认知,育儿过程就是把自己的生活经验教给孩子,这样最直接,也最简单;他们不爱打听别人是怎么育儿的,只关心自己的孩子快不快乐;他们不焦虑,相信孩子有自己的路要走,未来也有多种可能。
总的来说,他们不讲理论,只用本能育儿,他们也符合《父性》这本书里对好爸爸的定义:要做一个好父亲,除了“我有欲望,但要克制欲望”以忠于家庭,还需要在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中为他做出一个好榜样。
以下我们来看看他们的育儿故事,也许对释放育儿的焦虑有些许启发。
采写 | 申婵
养育孩子与管理公司挺像
受访者:刘爸
儿子:12岁
我儿子今年12岁,要准备上初一了。在一些育儿群里,我也经常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儿经验,其实我工作很忙,并没有大把时间陪伴孩子,我认为在陪伴孩子上,“以量取胜”若不行,也可以想办法做到“以质取胜”。
搭建兴趣的脚手架
儿子小时候,我把陪伴他的时间用在画画和做手工上。我一有空就“带”着他画画,而不是“教”他画画,我没有把画画当成一种需要刻意辅导的技艺,而是当成我们父子俩一起做的游戏,当成表达自我、交流甚至学习的工具。
遇到开心的事情,把心情画下来;向姥爷抗议时把抗议画下来;阻止谁偷吃他的食物时把警告画下来,英文单词的意思也可以画下来……不论是写一个故事还是表达一种思考逻辑,都是用画画。在他从小到大的绘画作品中,从画一幅需要我解释旁人才能看懂的稚嫩的画,到旁人看一眼就能明白画的是什么并连连表示赞叹的笔锋成熟的画,这12年中,积攒了20本画着各种人物和场景的画本儿,他也一路习惯并娴熟地把画画变成了表达内心情感与愿望的一个出口。
左图:把英语单词画下来。右图:在《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上的自画像。
为了鼓励和支持他画画,我在他6岁的时候把他的画儿做成了明信片,带着他在三里屯路边摆摊售卖,遭到保安的驱赶后,又转战麦当劳,后来又转战朋友圈。我认为坚持做这件事很有意义,卖多少钱不重要,但在麦当劳推销很需要勇气,这个过程中我们俩都很受益。而且通过售卖,他也体验到了创作能带来的价值。
把儿子的画做成明信片
我们的许多教育,是要求孩子先学会使用工具,再磕磕绊绊地去找使用工具的目的,写字、阅读、学英语都是如此。一年级的孩子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写字,但他就是得按照老师的要求整页地练习。我儿子在一年级就能图文并茂地写很多字了,没有上过写字班,也没有受到强迫,只是因为他需要借助写字和画画这两个高效的工具,不吐不快。
从小到大,我也带着儿子做了大量的手工,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在他成长过程中,不断为他搭建了兴趣的脚手架,如今他的世界是丰富而多元的。现在他也会玩玩游戏(我在他幼儿园的时候就让他接触游戏了,给他讲过什么是好的游戏,什么是坏的游戏),但是他的业余生活不是只有游戏。许多孩子到五六年级之后,特别是男孩子,沉迷玩游戏是父母痛心棘手却也束手无策的事情,这一方面是因为孩子与父母沟通的通道基本关闭了,另一方面也是没有培养出别的兴趣来。
一起做事,保持交流的顺畅
我儿子玩乐高着迷时,我尝试着给他拍摄了几条由他来讲解乐高搭建过程的小视频放到抖音上,这些视频竟然带来了巨大的播放量和粉丝量,我还接到不少商务邀请。但是我做视频只是为了让他参与其中,体会到做好一件事情需要付出的努力以及把事情做好的成就感。果然,经过这个开端还不错的尝试后,儿子决定和我继续在短视频领域开拓。现在我们每周会去故宫进行拍摄,把视频定位在“在故宫讲传统文化”上。我负责写脚本、拍摄和剪辑,他负责对着镜头进行流利地解说。
在故宫讲传统文化
有人问我,为什么不继续做乐高主题了?这是因为乐高属于需要不断进行深入的主题,后面会越来越难,难度过大,孩子对视频的参与度就会变少,这样就难以通过视频来培养他的表达力。换成传统文化主题后,每一期主题是平行的,内容难度差不多。在拍摄过程中,反复NG不断重拍,最后儿子不仅能把当期的知识点记得滚瓜烂熟,也能按照走位的要求对着镜头轻松地说出来。一开始也有些拘谨,但是几次过后,便习惯了在公众场合对着镜头讲话。
与画画和做手工一样,拍视频的过程也是我们自然的交流时光。我们会互相分享对方的想法,不需要刻意标注权威,也不需要吼叫与灌输,就是交流观点。我认为通过这种分享式的交流,能让儿子体会到我在倾听他的想法,我也有机会把我的人生经验告诉他。
如果家长与孩子之间只是家长一味地想去管束孩子,孩子对家长的防御心理就会变强,最后就在彼此之间建立了一座长城,家长这边好的信息与坏的信息就都过不去,孩子那边的也过不来。
一二年级时父母教育孩子的心态是满怀希望的,但也是崩溃的,到三年级进入倦怠期,之后从倦怠期走向佛性或者开悟。这其实也是很多父母说到的,孩子到了前青春期会开始与父母疏远直到青春期变成跟父母形同陌路的过程中父母的应激反应。为了尽可能避免成长中的孩子与父母渐行渐远,要提前几年就注意培养双方之间良性的沟通机制。
爸爸的淡定随缘
说起读育儿书,我会买“儿童心理学”这类理论化的书籍,而孩子妈妈则喜欢买“育儿指南”这种偏方法论的书籍。我觉得孩子是千人千面,而方法论不一定具有普适性。我更喜欢用自己生活和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来引导孩子。比如有一次我们去麦当劳,我要他猜猜这家店一天能赚多少钱。我们就一起数进进出出消费的人有多少,计算每次消费大概多少钱,讨论这家店的成本怎么算。我发现他还挺感兴趣的,就带他去读《牛奶可乐经济学》这类经济学入门类的成人书。
我也会与身边的其他爸爸交流育儿,但是爸爸们坐在一起通常不会让整场聚会都由育儿话题占据,但总体来说能对育儿持续探索,并且穿透育儿表象直达本质的爸爸也不多。
妈妈亲亲抱抱孩子就是在传递着亲情与温暖,但是爸爸一般不喜欢这种亲密的表达方式。那么爸爸用什么方式呢?爸爸们也不知道,他们如果参与育儿,都是用自己的本能。虽然古人说“养不教,父之过”,把父亲当成孩子教育的主要责任人,但是我们现代社会的育儿环境无形中却是以妈妈为主体的。大量的视频、社群、广告、书籍、工作坊,都把妈妈当成潜在受众,似乎整体社会体系都在支持妈妈去学习育儿知识。尽管也有很多爸爸有偏见,觉得带孩子是女人的事,但对那些真正想学习育儿知识的爸爸,他们没有得到多少为他们的思维方式定制的育儿指导。这就造成了一种奇怪的结果,妈妈们在育儿知识的学习上被过度商业化的信息不断轰炸反而越发焦虑,而爸爸就是一副淡定随缘的心态。
其实育儿跟做管理很相似,爸爸们也许并不看育儿书,但是他们会把自己在生活或工作中体会很深的经验挪用到育儿上来。爸爸们的淡定,可能源自他自己十几年的工作经验,也可能源自他清楚地知道如何为团队设置工作目标,如何组织事情高效完成。我就是经常把自己管理团队的经验用于育儿中,我认为,学校里的学习成绩并不是唯一重要的事,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孩子的一生中是否存在多条平行成长线,它们会不会成为孩子除了学习成绩以外的竞争力。
做孩子知识的守门人
受访者:熊猫爸爸
女儿:9岁
我女儿今年9岁,是三年级的小学生。我的工作时间很自由,平时我爱好进行“知识考据”,从微博到B站再到公号,无论哪个旮旯里的信息,尊重事实的深度报道也好,鬼畜搞笑的短视频也罢,我都会看一看,习惯使用网络上各平台的收藏功能。但我对互联网上的信息不会轻易付出信任,如果我怀疑哪条信息有误导,我就会翻遍互联网来寻找更多的论证。我对女儿的教育方式就源于这种擅用一切信息解释一切信息的考据爱好。
广撒信息网
女儿出生前,我的关注点在孩子妈妈的营养和情绪上,女儿出生后我才正式接触育儿知识,最早也是从经典育儿书开始。《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西尔斯亲密育儿法》这类畅销工具书我都买过,我的阅读方法是先把目录看熟,在孩子的喂养中遇到什么问题,就循着目录去找解决方法。我也会关注育儿界里还算权威的微博大V、视频、公号等。但我认为喂养中比起直接照搬别人的经验,观察自己孩子的特点更重要。有时候书里是没有答案的,只能靠自己对孩子的了解培养出来的直觉。
女儿出生后,因为没有老人帮忙,所有吃喝拉撒都是我和孩子妈妈俩人轮流上,也就养成了我们夫妻俩在育儿上相互合作的习惯,一个人弄一个孩子太崩溃了,还是两个人一起能多少分担一点。到孩子一岁以后,我就参与得更多些,除了陪玩,陪睡,孩子的课外班选择和接送也都是我。在一起的时间长,我也就清楚地知道女儿喜欢什么,她有什么疑问也都喜欢问我。
女儿刚接触绘本时,我和孩子妈妈经常拉着行李箱去图书市场批发一大堆书回来,有新书也有二手书,一本本给她读,如果她不喜欢,就先放一放,如果她喜欢的就读上很多遍。有些书买回来若发现三观不正,就直接淘汰。我也会借鉴网络上传播的书单,经常看书评,或者直接找懂书的人问。
信百度不如信爸爸
我对课外阅读的定义不仅仅局限在书上,动画片、短视频、音频和微信文章,只要是有益的,我认为都可以让孩子接触。女儿回家后说起在学校里听同学们谈论过的动画片,我就会找来陪她一起看,帮她把把关。
女儿上小学后,我很注意和老师保持沟通,了解她在校不同阶段的情况和困难,再以她的兴趣为导向,摸索改进的方法。有一次老师说她在学校挺喜欢朗读的,语气和情感都拿捏得很好,就是读得较慢,主要原因可能是发声阅读做得不够,以及对一些词语不熟悉。
回家后我决定帮助她进行朗读练习。科普是女儿感兴趣的领域,我在阅读了很多科普类公众号里的文章后筛选出一些,让女儿从中选择她最喜欢的,每天朗读一会儿。这样既锻炼了朗读能力,也学习到了新的科普知识。
有一次女儿在学校的跳蚤市场上和同学交换书,她发现有一本书上的僵尸是垂着长辫子的清朝僵尸。在她的成长中她最熟悉的僵尸是游戏《植物大战僵尸》里那个绿色的僵尸,她一直以为世界上所有的僵尸都是绿色的,这实在太奇怪了,于是她回家后问我。我平时有留意B站上一些父母做的短视频,我觉得用视频来回答女儿的“十万个为什么”是个好方法。果然我在B站找到了一个解说僵尸的UP主,我们就一起打开视频,看看东方的僵尸和西方的僵尸有什么不同。
这种由好奇而引发的对知识的探究成为我们俩日常交流的一种方式。知识就像一条线,只要立足一个点延伸开来,就能拉伸好长一串,我渐渐成为那个为女儿筛选和拓展知识的人。有一段时间她对秦始皇感兴趣,我就找来纪录片《国家宝藏》给她看,抓住她主动学习各种知识的窗口期。
我也希望在对知识的科普与探究中,能在她心里种下“不迷信权威,不轻信一切”的种子。也许正是如此,女儿很喜欢听侦探类的音频故事,平时同学之间的小传言什么的,她也会注意去识破。
家有“小美女”,父母应如何教育家有“小美女”,父母应如何教育
迎飒爽的秋风 | 贝瑞佳月子会所浙江永康店盛大开业 钜惠5折宠爱不停母亲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师 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女孩婚姻生活不幸福多半是和童年生活有关智商与遗传有关吗?开发儿童智力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父母做好四件事,孩子将来基本不会走歪父母做好四件事,孩子将来基本不会走歪
为什么老一辈人总觉得“女儿始终不如儿子呢?“易怒”的父母会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孩子将来能否成功 或许和智力高低无关数学成绩优异的孩子身上往往都有几个共同的特点养男孩究竟有多难?心理学博士叶斌教授曾说“养育男孩,就要扛得住‘虐’
Copyright 2017-2019 feiyundao.com 〖妃孕岛〗 版权所有 陕ICP备16001110号-1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